“ISO 9001最后只需有文件就行了吧”,即“ISO 9001是高度重視文件化的QMS實體模型。
因而,為了更好地獲得ISO 9001驗證,不管怎樣沒有文件一切都難以逐漸。就算會被覺得是消耗的文件堆積成山,也無論實際的業務實行情況怎樣,只需擁有文件,一切都好說。” 大家將緊緊圍繞這類誤會進行思索。
導人ISO 9001之初,最辛勞的區域就是“文件化”了,許多公司為了更好地文件化和文件管理方法占了導進ISO 9001的大多數工作中。這會令人造成 ISO 9001=文件(管理方法)的印像,結果,就造成了“ISO 9001最后只需有文件就可以了”的誤會。
這樣一來,會使人覺得: 只需進行了文件管理方法,就能獲得ISO 9001驗證,乃至覺得企業的品質保證體系就創建起來了。能夠想起,最終反倒會埋怨ISO 9001沒有用。

造成這類誤會的環境,我覺得是未能了解文件的實質是什么,文件化的目地是什么,撰寫怎樣的文件才算是好文件。
那麼,應當提前準備哪些文件,提前準備到啥子水平呢?在tSO 9001的2015版中有以下規定。
1)本標準規定的成小短文信息內容;
2)機構明確的為保障產品質量體系管理實效性需要的成小短文信息內容;
3)是標準規定的,早已很清晰了。b)又怎樣解讀呢?由于沒有確定得出分辨的標準“那麼就所有 搜集吧”或是“盡量搜集吧”。也就是說,給人一種“務必所有 搜集, 務必要做很難受的工作中”的印像。該不該提前準備文件的分辨標準之-是, 需看“從業此項業務的人的能力尺寸”,僅必須向他傳遞“請做XX業務”,針對具備可以準確地做此項業務能力的人,程序流程書等的文件就不用了,或是只寫下最主要的表明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假如能力不足,沒有文件就失去好的業務輸出,就必須撰寫新文件,或將已經有文件的信息改動得更詳細。
總而言之,業務標準的完整水平在于此項業務從業人員的能力。這就必須思索需要什么水準的從業人員,確定其能否實現了具體業務必須的水準,依據須要對其開展能力提升的教學和學習培訓。
該不該提前準備文件的分辨標準之二,是需看“公司經營中業務的關鍵和危害水平的尺寸”。當業務輸出的優劣對公司向客戶帶來的設備和業務的品質危害很大時,或是其設備和服務項目在工作總體中,該業務是獲得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原動力時,該項業務的文件就必須,并且描述得要比別的業務更詳盡。
具體情況是,在導人ISO 9001以前,機構中不太可能完完全全沒有文件,不管哪種方式都是會有。針對這種已經有文件,假如業務與記述的信息一致,而且還可以應用,就按以上標準分辨,立即做為企業的標準文件應用,假如記述的內容偏移了業務具體情況,是根本沒法靈便運用的文件,一且被企業做為標準\選用,反倒會給具體業務導致錯亂,那么就應當廢舊它。
假如目前文件中沒有,或許就必須定編許多需要的文件(新文件)了,ISO 9001 并沒有實際要求不進行100份或1000份文件就無法獲得ISO9001驗證,考慮到所耗費的自然資源和執行次序后,按企業自身的分配階段性提前準備就可以。比如, 原本撰寫100份新文件,但在ISO 9001審批時,只完成了50份,依據狀況不容易有何問題。反過來。了解到然后務必撰寫的新文件(剩余的50份文件)是什么,并且早已擁有實際的撰寫方案,這一點更關鍵。